量化交易员带你入门:如何打造“好用”的交易策略?¶
在本文中,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很核心的问题——什么样的交易规则才算好? 这里主要面向依赖量化交易 的读者。
1. 交易规则从何而来:两种思路¶
“先数据” vs. “先想法”¶
系统化交易基于一个前提:未来将与过去相似。我们希望在历史数据里找到行之有效的规则,并期待它们在将来也能奏效。不过,寻找历史上曾经赚钱的规则有两种常见做法:
- 先数据(data first):直接在历史数据中“挖掘(data mining)”出一些看似 profitable 的模式,然后加以利用。
- 先想法(ideas first):先提出一个具有逻辑或理论支撑的假设,再用数据来验证它是否真正有效。
“我认为外汇汇率主要受利率影响,所以我先假设‘利率差驱动汇率变动’,再用数据来检验它。”
这是“先想法”的典型例子;正如 Systematica 对冲基金负责人 Leda Braga 所言,她们会先有一个假说,然后再进行数据分析,而不是盲目在数据里找灵感。
哪种方法更好?¶
先想法 | 先数据 |
---|---|
- 如果思路正确,往往不需要进行大量、繁杂的“拟合”操作。 | - 在“先想法”中,可能会不自觉地只去验证“市场盛传”的规则,这本身也可能导致过度拟合。 |
- 因为测试空间相对有限,过度拟合的风险较小。 | - 在“先想法”下,人们可能不断尝试新想法,直到找到能赚到钱的那一个,这也属于另一种形式的过度拟合。 |
- 规则通常更简单、易理解,背后自带“故事”。 | - “先数据”中所有的拟合都是显性的,更容易控制过度拟合的程度。 |
- 若有一套合理解释,通常更容易明确其盈利来源。 | - 一个好故事并不能保证重复盈利,可能给你一种“错误的安全感”(叙事偏差)。 |
- 更适合想清楚利润从何而来的研究者和交易者。 | - “先数据”也可能挖掘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新模式,从而带来突破性的“黑科技”策略。 |
引用:我个人更喜欢“先想法”的方式,因为它能让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赚钱,也更容易避免无意义的过度拟合。另一方面,在某些高频交易领域,市场结构变化快、数据量又大,“先数据”反而可能更适用。
2. 为什么要理解交易规则的盈利来源¶
如果我们知道某条规则为什么能在过去赚钱,就可以大致推测它在未来是否还能赚钱,以及何时会失效。
- 先想法:只要想法本身包含盈利原因(例如“人们因为认知偏差而不愿及时止损”),就能给出直观解释。
- 先数据:则需要先找到盈利规则,再去倒推背后的原因。复杂的数据驱动策略往往很难阐明为什么会有效。
引用:需要警惕“叙事偏差(narrative fallacy)”。人类喜欢“听起来有道理的故事”,但并不代表这条规则经得起统计检验。
如果我想完全信任某条交易规则,希望它既有一个扎实的数据回测,也有能自圆其说的故事,两者缺一不可。
3. 让人“一看就懂”的策略更靠谱¶
有时,我们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快速判断一条策略的行为是否“符合预期”。比如在企业财报前夕,如果联合利华股价启动上涨,那么一个趋势跟随系统大概率会做多。如果看到它反而做空,你就得怀疑是不是数据错误或软件 bug。
但若规则非常复杂,可能会因为某些小细节而在某些时刻做出让人难以理解的决策。这不仅难以排查问题,也增加了决策的不确定性。
4. 尽量保持规则的“简单”¶
我尤其偏好那些设计简洁、逻辑清晰的规则。它们的可解释性相对较强,也更不容易陷入因为“不断加参数”而导致的过度拟合中。
- 先想法:只要你的想法本身不太复杂,形成的规则往往也会保持简洁。
- 先数据:则很容易因为想追求更高收益而添加大量参数,结果导致策略十分庞杂,既难解释,也更容易失效。
当然,复杂并不一定不好,一些先进的数据挖掘手段能挖到“简单规则”发现不了的奥秘。只是这类策略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其稳定性与适用范围。
5. 能否系统化?¶
如果一条策略无法写成可量化、可编程的形式,就很难真正成为系统化交易的一部分。
- 过于主观:某些分析方法过于依赖个人经验和直觉,难以“客观量化”。比如极为复杂的蜡烛图形态、或者并购套利时对监管、法律因素的定性判断,很难完整转化为严谨的算法。
- 数据限制:有些策略需要的信息并不公开或难以收集,比如并购案例中涉及的法律细节。如果数据不完整或严重不足,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回测。
另外,有些新兴数据(如 Twitter 热度、Google 搜索指数)听起来很酷,但缺乏足够长的历史窗口来验证,容易陷入噱头大于实效的困境。
总结¶
- 先想法和先数据是构建系统化交易规则的两条主要路径,关键在于避免过度拟合,理解利润来源。
- 能解释自己的盈利逻辑,并且在回测和现实中都表现相对稳定的交易规则,往往更值得信赖。
- 简单易懂的策略更方便管理和排错,也通常更具可解释性。
- 数据或信息的可获得性决定了是否能够将策略系统化;如果缺乏高质量数据,或策略严重依赖主观判断,可能只能半自动乃至纯手动进行。
引用:
- 在高频交易等领域,“先数据”可能更有效,因为市场结构的变化速度快,而且数据量充足,能支撑频繁的重新拟合和模型迭代。
- 在“想法驱动”下,我们更容易构建简单、直观的策略,也能深度思考为什么它能赚到钱,从而对未来有更理性的期待。
以上就是我对“如何评判一个交易规则是否优秀”的一些思考。希望能帮到大家在构建或评估策略时拥有更清晰的思路,少走弯路。
关于LLMQuant¶
LLMQuant是由一群来自世界顶尖高校和量化金融从业人员组成的前沿社区,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(AI)与量化(Quant)领域的无限可能。我们的团队成员来自剑桥大学、牛津大学、哈佛大学、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、北京大学、中科大等世界知名高校,外部顾问来自Microsoft、HSBC、Citadel、Man Group、Citi、Jump Trading、国内顶尖私募等一流企业。